在线股票配资网_股票在线配资_实盘股票配资

网络融资炒股 曹娥江月忆谢晋


发布日期:2024-11-10 22:35    点击次数:92


网络融资炒股 曹娥江月忆谢晋

非周期性消费品在首次降息后回报最为强劲,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期间,这要归功于对大宗商品的稳定需求。

今年6月,欧洲央行把三大关键利率均下调25个基点,为去年10月停止加息以来首次降息。7月,欧洲央行决定维持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不变。(总台记者 李长皓)

管苏清

桂花盛放,太阳暖融融的,曹娥江水流淌似乎更快了。作为新中国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,他生在浙江上虞,喝着曹娥江水长大,成名于上海,也让上海为之骄傲。在急速的社会变化之中,做一个有思想穿透力、世事洞察力的人多么难,著名导演谢晋为世人做了榜样。

(一)

游走上虞数日,深感其于浙江有着鲜明的历史文化符号。“旧时王谢堂前燕”中的谢家,就是以东晋政治家谢安为始祖及核心的谢氏家族,谢晋是谢安的第53世孙。对于谢晋这位有心灵定力的人来说,将一切纷纷扰扰扫去,一颗冷静之心,就是一面映照世界真实的明镜。

作为中国第三代导演领军人物,谢晋所拍摄的电影展现了独特的艺术成就,所导影片有《红色娘子军》《高山下的花环》《芙蓉镇》《天云山传奇》《牧马人》《鸦片战争》等36部,也培养了诸如秦怡、王馥荔、姜文、潘虹、朱时茂等一大批表演艺术家。一生获奖无数,曾获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、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、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艺术成就奖等。其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党中央、国务院授予他的“改革先锋”称号,被评价为“助推思想解放、拨乱反正的电影艺术家”。这是国家对他至高的评价,也是对他的艺术作品的高度认可。

谢塘镇晋生村为谢晋出生地,历史底蕴深厚,史迹遍布。据传,村内曾有一地称为司城,是古代巡检司驻防抗倭要地。据《万历绍兴府志》记载,明洪武二十年,巡检司驻地从余姚庙山迁来,设弓兵防御,直到清康熙八年迁出移驻临山卫城,跨越明清两朝,历时280余年。清朝中后期,司城曾作驿站和童试考场。谢氏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创办义塾,由谢兰兆奉母命助基地2.6亩和田201亩创办。收谢氏子弟入学,不收学费,家境贫困者,每月还可领取白米3斗。清光绪三十年改名为陈留小学。1912年,由谢晋祖父谢佐卿集资重修,并改名为“私立陈留初级小学”,始任董事长,将原来只招收谢氏子弟扩大到招收其他姓氏子弟,并开始实行男女同校同学。新中国成立后,人民政府接管了“陈留小学”,改名为“谢塘小学”。2023年,为纪念谢晋诞辰100周年,学校改名为“谢晋小学”。

据谢塘镇李银丰书记介绍,晋生村做足谢晋故里乡村IP文章,实现文旅融合大发展,走出了一条“千万工程”牵引下的乡村振兴特色路子。十多年来,晋生村通过乡村景区化、产业数字化、运营专业化,实现名人故里乡村蝶变,年接待游客30万余人次。从2022年开始,谢塘镇与各方合作,引进上海电影集团专业团队精心设计谢晋故里·晋生星片场,建成乡村文旅综合体。上影博物馆团队为“晋生星片场”量身定制了8个功能各不相同的电影主题空间,每一个空间尽可能保留了建筑的历史气息,又突出上虞当地的文化特质。走进谢晋电影艺术馆、谢晋片场、1923摄影棚等各个场馆体验一回电影主角,在电影场景里骑一次上海永久牌自行车,阅读一本电影相关的书籍,品尝一杯现磨咖啡……星片场令人留连忘返。

谢晋电影艺术馆外景

(二)

作为电影大师的谢晋,如果把他的影片串联起来,几乎是一部完整的中国近现代史。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,从《鸦片战争》开始,直至“改革三部曲”,他为我们留下了数十部优秀影片。2022年,谢晋电影艺术馆在谢塘老粮站改造建成并对外开放。艺术馆分“上虞的儿子”“摄像机前”“银幕家国”“永远的大师”“一坛乡愁”五个篇章,详细讲述了谢晋导演与故乡、与电影的故事,充分展示了谢导的艺术成就和家国担当。

作者在《摄影机前》展区

我是看着谢导电影成长的,是谢晋电影的忠实观众。他在每一部电影中倾注的思想和热情,如同一次次生命的燃烧。谢晋说:“艺术家要有赤子之心,要有历史的忧患感。要像太史公写《史记》那样,要像屈原、司马迁、杜甫、曹雪芹,一直到当代的巴金那样,对民族充满责任感、忧患感、使命感。”他的每一部影片爱国主义彰显强烈,正是这样的爱国之情、赤子之心,在一个个历史节点,谢晋选择用电影为时代发声,用作品反映时代斗争,用人物刻画人间冷暖。

谢晋1923年出生于书香门第,祖父是乡贤,母亲也是当地的大家闺秀。他从小好玩,乡里只要一有草台班子,他从不缺席,都要跑过去看戏。耳濡目染,小谢晋心里悄悄埋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,给他今后的艺术道路定下了基调。

谢晋六十岁时,“文革”结束不久。他连续拍了《牧马人》《天云山传奇》《芙蓉镇》《清凉寺的钟声》《高山下的花环》《鸦片战争》……他的作品逐步更多地在时代话语的缝隙中捕捉人性,以人性的标准来拷问时代。

对于一个电影艺术家来说,这正是那时中国最优秀知识分子的良知闪现。那些年的谢晋,他的作品让全国观众眼睛一亮,他成了万人瞩目的思想者,引起轰动的作品一部接着一部,深入人心,云蒸霞蔚。

他时刻关注独特的文学作品,苦苦寻找思想可燃的星星之火,思考以怎样的形式让它燃起满天大火,点亮全民族的心灵。由于他,整个民族在电影院的黑暗空间里经历了一个艰难而美丽的苏醒过程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文化,着实让人怀念和敬仰。成果最显赫的是谢晋,他让上海维持了一个阶段的文化骄傲。

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,谢晋最大的成果在于用自己的生命接通了中国电影在1949年之后的曲折历史。他经历了幼稚、青涩、豪情、深思,他不是一时的风景,而是一条完整的历史之河,使中国电影这一阶段可因他而定位。当代电影艺术家即便有再高的成就,也不能忽视“谢晋”这两个字,在中国电影史上谢晋不朽!

《舞台姐妹》布景大红台

(三)

总有一些东西,是时间无法带走的,比如光影世界,镜头留下的种种风景为后来人的寻觅留下了指引。谢晋故居面积近250平方米,是一幢中式徽派两层建筑,故居内展陈了谢晋的生平事迹和主要生活场景。谢晋成就瞩目,但是他一生都很清贫。谢晋对物质要求不高,在生活中很容易满足,衣食诸事都很简单。他生前每年都会携家带口,回到老家谢塘过年,接待亲朋好友,故居承载着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。他最擅长的是红烧东坡肉,每年的年夜饭,唱主角的总是家乡的霉千张、咸菜油豆腐等。喝着“女儿红”,尝着家乡菜,这是他一年中最愜意的一顿饭。

每当谢晋回乡,这里炊烟袅袅,饭菜飘香,回荡着谢晋的笑声。向西而望,夏盖山孤峰兀立,在群峰争秀的浙东,犹如小家碧玉。大禹治水时,东巡登临夏盖山。因为大禹的巨大身影,这座娇小的山丘有了俯视苍茫的精神高度。这里是谢晋童年的乐园,他喜欢到田野里抓蛐蛐,喜欢与小伙伴跑到夏盖山上捉迷藏。他在母亲的带领下,挤在人头攒动的大人堆里看戏。母亲给谢晋讲大禹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的传说,讲东晋太傅谢安“东山再起”的典故。祖父给他取名谢晋,号淝捷,希望这个新生儿可以效仿祖先,成为一个为国为民、鞠躬尽瘁的人。故乡的文化基因,潜移默化地内化为谢晋的精神资源,谢晋的作品始终融汇着浓郁纯粹的家国情怀。

走在谢晋曾经走过的石板路上。错落有致的屋舍、商铺,干净的街道,小桥下静静流淌的河水,都像是往日的片场,上演着一幕幕关于谢晋的人生光影。家乡人们都记得,每年谢晋都会回到谢塘老屋小住。他把老家比作港湾,累了就来这里歇一歇,迷惘了就到东山走一走,然后再养足精神恢复体力再出发。他还让儿子谢衍拍摄了反映家乡黄酒酿造历史的影片《女儿红》,并将首映式放到了家乡上虞。

谢晋去过很多地方,也在很多地方生活、工作过,但是对于老家,他总是那么偏爱。1991年10月中旬,《清凉寺钟声》已经拍完,趁着片子还在修改的间隙,谢晋又回了一次故乡,去举行他从影以来规模最大的电影回顾展。他要趁这个机会向家乡父老比较全面地汇报下自己的成绩,并邀请一大批全国知名的艺术家来家乡访问、做客,从而为宣传家乡、提高家乡的知名度尽一份力。最后,他将自己的电影回顾展及《清凉寺钟声》首映式选在了县城百官镇的一家电影院,一时间,这个平凡的小县城群星璀璨,引来前所未有的瞩目。

他还动用自己的人脉,邀请当代工艺美术大师、北京奥运会福娃设计者韩美林,为上虞设计制作世界最大的石雕作品“舜耕群雕”,从而让 “舜耕群雕”定格成为家乡的一种人文元素、文化标志、城市符号。

谢晋始终以家乡为傲。他一生兜兜转转,最终离不开家乡这块土地,犹如风筝,飞得越高,家乡却一直拽着那风筝线。在从影50周年大会上,谢晋深情地说:“我是喝曹娥江水长大的,我是上虞的儿子。”

“为时代而歌,为人民创作”,这是谢晋留给每一位电影人的精神。2008年10月18日,谢晋回母校春晖中学参加100周年庆典,凌晨突发疾病,在家乡不幸逝世,享年85岁。这位叱咤影坛六十余年的中国第三代导演,将自己的最后一缕魂魄留在了母亲河曹娥江畔。

斯人已去网络融资炒股,星光永在。谢晋怀揣着一颗游子心,走出曹娥江,又走回了故乡的大地。

电影晋生村谢塘镇谢晋曹娥江发布于:上海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